推广 热搜: 让人  产品  面板  显示器  牛奶  也就  哪有  站在  关系  爸爸 

行书艺术 、行书艺术签名

   日期:2023-04-11     浏览:43    评论:0    
核心提示:行书有什么特色?行书的特点如下:1,用笔特点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

行书有什么特色?

行书的特点如下:

1,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2,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扩展资料:

行书的代表人物: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李待问、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近现代的于右任、启功、李志敏、沙孟海、张辛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行书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篆、隶是古体,现在作为传统书法还有它的艺术性,许多人还在研究和创作,但从字体演变来说,它很早即过时了,东汉以后就很少在实用。草书过于简化,结体变得简单和符号化了,加上草写不易被人们认识,故不大适宜实用,更不便为大多数人认识,且难度很大,也不容易普及。不过,从书法艺术角度说,草书最富有生命感,最能反映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思想情绪,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是***有创造性的艺术感的一种书体。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书、楷书。在日常书写时,由于楷书点画要求严格,写起来又慢,故在实用书写时,往往不写严格意义上的楷书,但作为书法学习者来说,又是必须练习的一种书体。通过练习楷书,掌握书法的结体和用笔的基本规律。而对行书来说,不论从艺术或实用,都是在普遍书写的一种书体。这是因为行书这种书体,最适合实用,又具有艺术性,所以为书家喜爱,又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行书具有楷书的基本间架结构,又有草书简洁流便的行笔和线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率意表情,生动流畅,富有艺术气质,书法家和群众都喜爱它。

行书的这种特点和艺术素质,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他们以为学习行书是比较容易的,掌握起来较快,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于是临摹了几天范帖,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开始创作行书了。自然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不符合规范,更谈不上艺术性,只是乱涂乱抹,自以为是,无风格神韵可言。有些人则只专心临摹范帖,态度也很认真,下的功夫不少,但因为不懂得行书创作规律,所以创作时虽可做到几分像范帖,但不能运用学到的传统技法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来。这都是由于认识和方法不对头,越写越陷入困境,走入歧途。

《宣和书谱·行书叙论》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书。”这是说,隶书成为古体字以后,隶法已经过时,楷书过于拘谨,而草书又过于奔放,介乎这两者之间于是产生行书。行书兼有楷书的,称为楷行书,行书兼有草书的则称为行书或行草。可见,行书是吸取楷书、草书而形成的一种书体,或者说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书体称行书。这种书体,没有严格固定的结体,虽有楷书的成份,但结体更加省略简洁,写法更加简便,吸取了草书的简捷结体和使转连带的写法。如果楷书成份多,接近楷书的称为楷行书;接近草书,草书成份多,则称为草行书。这种行书体的出现,最早也是因实用的需要而来的。实用有不同场所,不同场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严肃的场所,自然应该用当时的正书、真书(楷书),日常较为随便的场合,为了省时省力,写起来就需简便而比较快速草率,这似乎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自然现象。行书从实用开始,后来发现这种书体不仅便于实用,而且也很有艺术性,故日渐时行了,写的人越来越多。行书既然是这样一种书体,其结构、笔法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有接近楷书的行书,如欧阳询的《千字文》(图1,局部),结体虽是楷书结构,但属行书用笔,它不似楷法那样逆笔停顿,收笔顿挫,而是顺笔而入,行笔连带,虽有所停顿,随即迅速收笔或转笔连带,这是行书行笔的特点。有接近草书的,草书成份多,楷书成份少,即是行草书。如颜真卿的《江外帖》,帖中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与拯,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图2)又如宋代米芾《张季明帖》,帖中云:“余收张季明帖云,秋(气)深不审气力复何如也,真行相间长史世间***帖也。其次贺八帖,余非合书。”这两帖都是草书成份多,许多字都是草书结体,如《江外帖》中的“最、年、诸、州、并、此、书、心、然、安、耳、真卿”等字,均是草体和草写。米芾《张季明帖》中的“气力复何如也”(图3),连续运笔,线条连贯,一气呵成,可称“一笔书”,全是草书连绵笔法,而结体则基本保持楷体。还有一种行书,以行楷为主,偶然渗进草书,形成行书草书的鲜明的变化,早期的行书常出现这种写法,如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王羲之的《孔侍中帖》、《丧乱帖》就是这样,其“奈何”、“不知”等字(图4)都属草书的写法。又如《孔侍中帖》中的“复问”(图5)等字也都是纯草书写法。这种行书形式,行草书相间,显得对比鲜明,有轻重节奏的变化。还有一种行书,楷行书间架中带有草书结体和写法,如王羲之《兰亭序》字体中的连带和省笔的写法(图6)。这可以说是一种较标准的行书体。所以,行书虽然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在每个书者来说,又有自己的写法,或偏楷体,或偏草体,或楷行并用,或行草并用,或较标准的行书体。行书具体写法中的这种变化,是与每个时代的时尚和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行书的理解和对书法艺术所下的功夫分不开的。

刘熙载的《艺概》中说;“知真草者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刘熙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真、草、行三体的关系,犹如绘画中的碧绿色,只须合青色、黄色即会出现碧绿色,不必专门设一种碧绿颜料。换句话说,刘熙载认为写行书,只要精通楷书和草书两体,融合在一起写即能成为行书,用不着专门学行书。这话从理论上说自然合理。但在实践上说,两者结合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且楷书和行书在结体、用笔上毕竟不同,有很大差异,也需要变化,并不能将楷草两体机械结合即可成行书体,故学行书不论在结体和用笔上都需要独立进行练习和研究,才能写得好。当然如果学好楷书和草书,学好行书就会快得多。张怀在《六体书论》中讲到真、行、草书体的特点和趣味不同时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真书即楷书如立,即严肃而处静态。草书如走,即比较快速,处在一种动态。行书贵行,行则不同于立,也不同于走。行不同于走的速度,徐徐而行,即笔毫常处在行动的状态,起收笔无停顿很久的动作,意到即动,或连带,或提笔萦带,即上一笔和下一笔起收笔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或实或虚的联系。同时,在结体上又具有草书的简便结构,把楷书中重复笔画加以省损,又加上连带变形等方法,加速书写的速度,这就造成行书之行的特点。“趋变适时,行书为要。”它利于实用,又能在艺术上减法尽意,动静结合,虚实变化,形成节律韵味。“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比楷书放纵,比草书又收敛,有静有动,有繁有简,意趣无穷。行书的结构和连带运笔使线条构成各种艺术形态,是便于艺术创作的一种书体。充分理解和认识行书的特点,是我们写行书的首要课题。只有对行书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书写时才能掌握其结体与笔法的特点和创作的要领。

行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1、笔法多变

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但由于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为,灵活多变、各有千秋。其主要表现在藏露结合,露锋居多。如“列”;方圆兼备,圆笔为主,如“觞”;提按明显,节奏感强,如“亦”,“足”等。

2、活泼有神

写楷书,一笔一画,起止分明。而写行书的节奏比楷书要快,往往会随着笔势很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些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但由于这种附钩或牵丝的呼应和牵引,反而加强了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贯气有神。如“是”、“能”、“无”、“茂”等。

3、书写便捷

楷书笔画一笔不苟,横就是横,竖就是竖。而行书为了书写便捷和美观,对楷书的某些笔画或某些部位可以进行简省或变化。或以点代横,或以点代竖,或以点代撇,或以点代捺。如“老”、“竹”、“流”、“未”等。

甚至一笔带过,省去个别的偏旁或笔画,如“迹”、“事”等。有些字还改变了原来楷书的书写笔顺,如“至”、“若”等。当然这些变化是由古代书法家通过学习和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减省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自己不可随意从事。

4、结体多姿

结体多姿又是行书的一个特点。工整的楷书也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大小雷同”,更何况是书写自由、活泼有神的行书。行书往往打破了楷书的横平竖直,端正平稳的严整性。

在结构变化中取得平衡,在字形变化中求得统一。即使在书写同一个字时,也要力求变化,不能雷同。如《兰亭序》中的20个“之”,或大或小、或侧或正、或仰或俯、或长或短、或楷或行或草,千姿百态,极尽变化。

行书的风格特点

行书和篆、隶、楷、草书一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近于楷书,但比楷书灵活、流动;近于草书,却比草书收敛、规范。它吸收了篆、隶的笔法和结构特点,却完全不同于篆、隶。

1、行笔加快节奏感强

楷书与行书在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的方法,如中锋用笔、提按顿挫、逆入平出等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行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加快,将法度贯注在行笔流动之中,潇洒自如,和谐优美,变楷书的多方折为多圆转,变化丰富,节奏感强,飞白增多,艺术趣味浓。行书多用于起草文稿、书信往来上,一边构思一边写,用来准确、迅速地记录思想。古代许多书信、文稿、笔记就是用行书得以流传千古的。

2、附勾增多映带妙用

行书的书写速度较快,笔画与笔画相连的地方带出一个个小小的附钩,使笔画更为流畅活泼,互相映带照应,气势更加连贯,似有一气呵成之势,妙不可言。行书以附勾映带左右,有的也可用游丝牵连,但不宜过多。上下字之间,可以笔断而意连,这是与草书不同的地方。

3、楷草相间变化丰富

行书是介乎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近于楷书,但比楷书较为流动的称为行楷书。其特点是书写速度较慢,棱角方折,笔道分明。近于草书,但比草书较为收敛的称为行草书。其特点是书写速度较快,圆笔多于方笔,—气呵成。

4、连绵不断挥洒自如

行书不像楷书那样笔画独立,而是上下呼应,连绵不断。或左右连带,或上下相贯,气势不断,挥洒自如,不受限制,上下延伸,左右映照,大小错落,有轻有重。

一、行书在书写的过程中,必须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

意思就是这样:“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行云流水,而不间断,永存乎生意。”行笔时不停顿,落纸时不刻板,转笔要轻,粗笔要重按。这样的行书才有生气。

二、行书必须脱掉楷则,从楷书过度到行书,恐怕停顿是一个***问题。提、按在行书中是最关键的笔法,但初学知道按,而不能提。行书的笔法关键在脱掉楷则和巧妙使用提按。

三、行书的萦带的妙用,行书中笔划之间的连接处,有连也有笔断意连的,均是萦带。这种笔法是要轻而准。

四、行书必须连绵不断,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不像楷书那样都是独立存在,而是上下都有呼应,往往是上一个字的结束笔就是下一个字的开始。

五、行书必须挥洒自如,就是行书中挥洒,是指行和行之间的左右关系,维持不平衡中的平衡。

行书的特点及代表人物有哪些?

行书,与草书一样起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较楷书简便,辨认比草书容易,以简易为宗旨,实用性强,便于流行。成为人们信札往返、记事作文的首选。早期在行书艺术上成就卓著的主要有魏晋时期的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等人。唐代则有李邕和颜真卿两家。宋、明、清几代也人才辈出。迄今,行书仍然是人们最常用的手写字体。

姨母帖 王羲之

行书的艺术特点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写法,与楷书比较,行书从造型到用笔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略笔画

行书为了书写简便,对楷书的某些部位或笔画有意地进行恰当的简化,在不失原来字形、字意的情况下,或减省笔画,或合并线条。如“诱”的言字旁,原来是七笔,现在减为两笔;“然”字原来12笔,现在一笔写完,最多两笔;“远”字的走之旁,原来是一点、三曲折加一平捺,经简化变为一竖弯折,一笔写完。行书虽减省笔画,合并线条,这些笔画、线条在字中各部位都有;但其中的偏旁部分却占有一定比重,其原因是偏旁是部首字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诱”、“然”,“远”。

2.笔势流动

(1)增加钩挑与牵丝:

楷书书写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行书则不然,是将点画连起来书写,即所谓“相间流行”,所以行书书写时在点心之间自然地出现或增加了由于用笔带出来的钩挑和牵丝。所谓钩挑是在原来没有钩挑的点画上,行笔时顺势写出来短钩,如“青”等字。所谓牵丝则是在前后或上下笔本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笔势带出来细细的牵丝,如“发4”“想”等字。在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钩挑与牵丝,则显得笔势流动通畅和谐,意态自然,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但钩挑与牵丝不能使用太多太弱,用多了,到处都是钩挑与细牵丝,显得用笔不干净利索,造型不美观;太弱了,钩脚如肉瘤,细丝如棉线,显得软弱无力,缺乏铁画银钩之健美。

(2)以圆转代方折:

楷书转折处多为方折,而行书转折处多采用草书圆转的写法,所以行书才显得笔势流畅。但需注意,行书的圆转中隐含着折意,写时仍需要驻笔、提按,否则圆润而无力,缺乏方圆兼备,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之妙趣,如“海”、“落”、“生”等字。

(3)改变书写笔顺:

小学老师强调写字注意笔顺,这确实是很重要,特别是楷书。然面在行书中,有时有意识地改变楷书的书写笔顺,而采用草书的笔顺,其目的是便于书写,同时也是为了造型的变化多姿,如“有”字。

一般地说行书写法也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内后外,但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倒也别有风趣,如“风”“国”字等,但也必须注意,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势利导,要合乎草书的规范。且不宜多,偶见则收,方能成趣,如果滥用成灾,使人乏味,就失败了。

(4)用笔灵活:

行书比楷书用笔灵活多变,同样的点画可以这样写,可以那样写,不受约束。如“也”字的浮鹅钩,一般是回锋收笔而出。但如果勾端由上翻笔而下也可以。又如木字旁,一般是写好横画和竖画后、笔势总是从左边带出撇挑,但从右边挑笔而上,然后顺笔就势写出撇挑,也有道理,[]。如“杨”字。

(5)起笔露锋人纸:

楷书无论是点、横,还是撇、捺,都强调调减锋为主。而在行书中起笔处以露锋人纸为多,因为露锋人纸,书写起来比较简捷方便,自然流畅,例如“生”字的左竖,“红”字的撇画及“工”字横画的起笔,“河”字三点水的侧点等,都是露锋人纸。然而必须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字虽然都是露锋人纸,但不是随便的顺锋搭下一写,而是仍要“逆锋”,只是这个“逆锋”是要求凌空取势,即抢锋。不理解这一点,就会犯落笔尖细软弱的毛病。

露锋人纸,取势要求要快,写出字来,笔意就生动活泼.而藏锋取势较慢,笔意含蓄凝重。这两种写法各有所长,我们书写时相互结合掺用,这样可以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一般说,行书开头的起笔往往是露锋人纸,而以下的承笔处则多数是藏锋用笔。

(6)以点代替其他笔画:

为书写简便敏捷,行书常常以“点”来代替其他笔画,以短小的“点”代替其他较长大的笔画,可以使字的结构形态发生变化,造型更为别致。如将“京”,“影”字中的“小一字改写为三点则更敏捷,字型发生了变化,显得饶有趣味。又如“大”字,将捺笔写成侧点来表示,这样书写起来简捷流畅,造型也显得精悍朴实,别具风味。

(7)体态多变: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兼工带写的字体,它的使用范围很广,表现力丰富,常常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姿态各异,如“是”字有四种写法,四个姿态,结尾收笔各有不同,有收有放,亦工亦草,情趣盎然。再如“英、落、草、奠、花”同是草字头,但写法各不相同,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如果同样的字或是字头字尾相同的字,写得千篇一律,没有变化,使人看了乏味,那就不成其为书法了。体态多变是行书一个长处,这是楷书和草书难以相比的。体态多变的典范要算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之”字有20个之多,但写得各具形态,无一雷同,极尽变化之能事。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米南官)对此曾叹为“之字最多无一似”。可见行书变化之妙趣了。

行书艺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行书艺术签名、行书艺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原文链接:http://www.dtcchina.com/news/show-10098.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行书艺术 、行书艺术签名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标签: 行书 楷书 草书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手机版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